2017年12月27日 星期三

身體全知道-吉本巴娜娜(2017)

  
這書是吉本巴娜娜在2000年在日本出版的
短篇小說的中譯本。
共收錄了十三篇短篇小說,
都是作者在其人生最困難的時刻中,
過渡到正常人生狀態後創作出來的。 
據作者說,短篇小說中有很多內容,
包含著很多她對以前生活的的回憶,
縱使生活的內容未必都順意,
作者的回憶是以寬容的態度處理,
小說的結局多是正面的,積極指向未來。
作者創作這些小說顯然能有自愈,
讀者如我也能從中一點情緒的治愈。

2017年12月17日 星期日

明天,我要和昨天的你約會(2017)

 
我們只要和別人一有交往和相處,
在物質上或精神上的得失,
對不同人,總有不同,有多有少!
但各人都相同得到的,
是通過相互交往和相處所產生的內容,
以給你懷想和回憶。
 
X X X
 
如果和你交往和相處的,
是和你互相鐘情的戀人,
但他/她告訴你,
和你交往和相處的昨日的的內容,
他/她都忘記了,
也不能懷想和回憶,一點都記不起。。。
如此,你會怪他/她不重視你嗎!?

X X X

電影告訴我們,
那不是不重視,
而且還又將那些交往和相處的細節,
詳細的記錄下來了呢!


2017年11月28日 星期二

代手機 (Substitute Phone )

Cutting from AM730-28.11.2017

因為手機也不是常常有
很多內容可細看。
兩眼空洞,
靠碌手機排遣情感真空
及情緒失落!

2017年11月26日 星期日

冬秋冬冬-挪威的三文(2017)

沒有春夏秋冬,
祇有冬秋冬冬,
那是北歐的氣候。
這本書詳盡介紹北歐各國家的資料,
包括國家制度,文化經濟,社會民生,
生活習慣,民心向背。。。
附以插圖,用活潑的版面介紹,
非常有趣好讀。
可惜書本是我剛去完挪威旅行才出版!
否則我拿著這本書當guidebook去旅行,
收獲更加豐富!
 

2017年10月4日 星期三

The Whistler - John Grisham



作奸犯科,
無論如何掩飾,
也有人知道,
更會有人吹雞告密。
  
此書說的,
就是所謂
天網恢恢,
疏而不漏的信念。。。
 

2017年9月13日 星期三

Adulthood is a myth - Sarah Andersen (2016)




 
Sarah Andersen 的女性漫畫內容簡單直接,
精準反映現一代年青女性的生活及心態。
好看~

2017年9月2日 星期六

美食魂–褚士瑩(2016)

作者因讀書進修及工作,
在世界很多地方長期居住過,
對飲食有很多從生活及沉澱得來的
個人體會和看法
甚麽曇花奶昔,榴槤拌飯。。。
反映人生,照亮生活。。。
一本超越飲食的人生食譜。

2017年8月29日 星期二

藝行誌–吳杏冰主编(2017)



作為資深的文化管理人,
主編邀請了
25位曾經和她合作過的藝術家,
撰文分享他們在香港
走上的藝術之路。
此書側面紀錄了
香港文化發展的一部份脈絡。

2017年8月1日 星期二

《香港漫畫圖鑑1867-1997》- 楊維邦 + 黃少儀 (2017)


《香港漫畫圖鑑1867-1997》再版推出!
1999年初版,相隔18年今年再版。
此書是港漫大百科, 內容記錄1867年至1997年的港漫發展,
展示千幅與漫畫頭有關的圖片。
此外有詳盡的漫畫書刊介紹,
包括漫畫刊物封面、書刊出版年份及扼要內容。 
更有香港漫畫及連環圖作家列表、
漫畫出版大事年表。
很有收藏價值。
 

2017年7月15日 星期六

不如任性過生活-蔡瀾(2016)

 
 
這書可見蔡瀾更清淡生活的文章結集。
 
更任性地過自己選擇的退休生活。
 
 
 
 
 
 
 

2017年6月13日 星期二

那時的某人-東野圭吾(2017)

這書是東野圭吾的中短篇小說集(2011)。
東野圭吾的短篇小說,
真的不及他的長篇小說好看。
这本小說搜集了東野圭吾在不同时期創作的中短篇小说,
內容水准參差不齊…

2017年6月3日 星期六

香港最好的時光?!-何達鴻John Ho (2014)

作者以插畫及文字,
描寫他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迄今的
成長中的景象和感受。
書中的主調快樂中有淡淡哀愁。
或者因為,
那時真是香港最好的時光!





 

2017年5月30日 星期二

療愈美術館–李沼泳(2016)

 
作者通過不同畫家的畫作,
分析人生的不幸,
並建議如何克服,
或以正面的角度去理解這些不幸。
所選的畫作,
都是名家的畫作,
但多數不是畫家的首本名畫,
但更能增加讀者的眼界
 
作者多以畫家的經歷指出人生的不幸,
也多以畫家或自己
如何處理這些不幸的經驗
分享給讀者參考。
對讀者而然,
對號入座,
療愈的效果很高。

2017年5月23日 星期二

高棋將雄的生活小確幸畫展(2017)

展覽現正在香港舉行。
高棋將雄今次展出的作品, 
用的都是簡單的線條,色塊及構圖,
主題全是生活中的小遇見,
切合表達小確幸的主題。
 









2017年5月1日 星期一

在宇宙間不易被風吹散-馮唐(2016)

作者在書寫下這樣的註脚:
用美好的器物消磨必定留不住的時間。
作者寫器物,有眼耳之器,鼻舌之器,身之器,意之器等。
人用器物,於是作者也是在寫生活,寫人生。
寫的有過去的,現在的,和未來的。
 

2017年4月30日 星期日

郵政紀念品 2016年-香港玩具


 
香港郵政以「香港玩具」為題發行郵票,
介紹六款流行於一九四○至六○年代的玩具。
玩具陪伴我們成長,滿載童年回憶。
 
郵票以亮漆印刷效果營造懷舊感覺,
勾起一些人的童年回憶,重拾昔日的歡樂。
 
香港玩具製造業始於一九四零年代
至一九五○年代,美國的玩俱生產商為降低生產成本,
把部分玩俱生產工序轉移至亞洲地區,
香港的塑膠廠因此開始兼營生產塑膠玩具,
香港玩具製造業亦於此時興起。
到一九六○年代,香港的玩俱生產技術已經非常成熟,
玩具製造業亦成為本港主要工業之一,
與電子業、紡織業及塑膠業合稱香港四大工業。


2017年4月29日 星期六

香港玩具圖鑑–楊維邦 莊慶輝(2017)




 期待了很久的玩具圖鑑終於出版了。

此書可算是近年來,

同類形圖鑑資料最詳盡的一本。

很多很多的童年回憶呢~
 
 
 

2017年4月24日 星期一

藝術家的情與結–江啓明(2017)

在這本書裏,
畫家江啟明講述他的創作歷程和理念。
而書反映香港1950至今的畫壇
的某一個側面。
資料豐富,情感真緻,
值得細讀。
 

2017年4月5日 星期三

面包和湯和猫咪好天氣–群陽子(2016)

 
五十多歲的亞紀子離開她的設計師工作,
繼承了她老媽留給她的一個酒館,
開了一間餐廳的生活故事。 
餐廳賣的主要是麵包和湯。
陪亞紀子生活的主要是一隻貓咪。
老媽和貓咪的先後離去,
令亞紀子如生活在陰霾的天氣中。
但亞紀子終有一天,
會遇上好天氣!
這是一本治愈系的小說,
看後令人好心情!
 
 

2017年4月1日 星期六

中環靜夜

 
 
 喧囂的中環,也有靜寂時。
 
若無一歇,活力會過度透支。
 
在靜寂時稍停駐一刻,回氣再戰。

2017年3月20日 星期一

由終站到終站。。。

 

今夜因工作需要,
坐一站由柴灣到堅尼地城的地鐵旅程。
看著車開車停,人上人落。。。
旅程因遙遠而漫長,
看著有點疲倦落寞。
但終站到終站,
感覺工整且完滿。

自然而聚的金魚街



圖像中可能有一人或多人、大家站著和室內










金魚街是自然而聚的主題街,
有空逛逛增加生活感。
有養魚沒養魚的會不會消費的都會感到有趣。

其實金魚街也可稱寵物街,
其他寵物店也多的是,
賣貓狗蛇蟲鼠蟻甚麽都有。。。

2017年3月19日 星期日

破戒審判-高木彬光(2016)

 
寫的是批判日本五十年前社會
還普遍存在的社會身份歧視現象。
作者運用法庭推理,
通過法庭審案控辯對決推展故事。
作者作品內涵深刻,嚴謹厚重,
現在讀來一點也不過時。
作品經得起時間考驗。

2017年3月18日 星期六

重甸甸vs輕飄飄

 
近年三四月,
街口都泊了金管局的硬幣車,
儲了重甸甸的硬幣一大袋,
是悠悠歲月的點滴累積,
換回幾張的紙幣,
心情有點變輕鬆了,
但同時又覺得不踏實的感覺,
因那些本有的重量感忽然沒有了!

2017年2月14日 星期二

尋俠集(城市畫報) (2017)

武俠專輯。
 
 
廣州的城市畫報2017年二月號年度讀本,
出了特集 “尋俠集”。
所謂俠,
包括武俠,
也包括武俠小說。
說到武俠小說,
於是說到香港,
因為上半個世紀的武俠小說黃金期,
其根據地是在香港。
所以此特集,
有很大篇幅是講香港的。
 
現在在香港尋俠,
能尋到嗎?

2017年2月12日 星期日

往食只能回味-蘇美璐(2017)

 
蘇美璐是插圖家。
她替蔡瀾及她母親的書作插畫多年。
現自己出書,圖文兼備,
畫寫的都是舊時飲食,也間接描寫出許多舊時生活。
 
往食往事,
真勾起自己的很多回憶呢!
 
 

2017年1月28日 星期六

門小雷的海報

攝於大年初一的街道上。駐足看了一陣。心想,又出書了,好勁呢。

小盤菜

新春茶樓應節點心,令人有富足的感覺。吃食之事,也講意頭。

2017年1月25日 星期三

亞全正傳-植田雅志(香港版)

日本的整蠱先生四格漫畫,
在1980年代在香港曾紅極一時。
那時香港的出版社,
開始正式買版權出版日本漫畫。
此版本是當時(1983)皇聲唱片有限公司出版的
海豹叢書正版日本漫畫。
 
 
 
 

2017年1月3日 星期二

文化新聞: 《老夫子》作者王家禧逝世 享年93歲



星島網即時新聞 (03.01.2017)

陪伴不少港人成長的經典漫畫《老夫子》,其作家王家禧於美國時間1月1日凌晨5時57分,因器官衰竭安詳離開人世,享年93歲。

  王家禧出生於天津,1956年移居香港,曾在法屬天主教會負責繪聖經,兼辦教會《樂峰報》的編繪工作長達10多年之久。他於工作之餘,又從事漫畫創作,開始時以「萌芽」為筆名,接著用多個筆名在報章雜誌發表漫畫作品。1962年開始,他以長子「王澤」為筆名,在本地報章雜誌發表《老夫子》,兩年後開始獲書報社發行單行本。
  《老夫子》以老夫子、秦先生和大番薯為主角,王家禧以詼諧畫風呈現了平民的生活底蘊和人生百態,內容老少咸宜。由於人物角色的個性顯明、幽默逗趣、文字簡潔,一推出深受讀者喜愛。
  王家禧曾說,「我的一生就像漫畫,我儘可能讓《老夫子》,也就是讓自己耍寶去逗樂讀者。」《老夫子》Facebook專頁的最新貼文也表示,《老夫子》就是漫畫家王家禧的一生。取之不盡的素材,都曾是北京輔仁大學西畫系高材生的他的寫照,年青時的王家禧是運動好手,游泳、跳水、溜冰、打獵樣樣精通,所以漫畫有許多運動、玩樂器和釣魚、陶塑等傳神畫面;而在樂團擔任鼓手的他,因為打鼓,練就成左、右手腳,可同時做不同動作,日後成就了他雙手同時能作畫、寫字的絕活。又因為生活環境的歷練,造就了他敏銳的觀察力,這些都一一呈現在漫畫中。
  至1995年,王家禧的兒子王澤,因見父親年紀漸老,毅然接棒,繼續創作《老夫子》。讀者遂以老王澤、小王澤區分兩父子。而王澤十分佩服父親王家禧,認為他是充滿活力與想像力的創作者。雖然《老夫子》是描寫平日生活的漫畫,但正是大家日常的趣味,更是各種天馬行空的想像。